第七百零七章:动粗

  这个问题十分严重。
  且不说倭国的贸易占了海路安抚使司近一成的分量,也不说被倭国销毁的销毁货物的价值几何,海路安抚使司财大气粗,这点损失是完全可以承担的。
  最重要的是,一旦倭国锁国派得逞,海路安抚使司放弃了整个倭国,那么接下来,其他各国觉得自己吃了亏,纷纷效仿,人人都采取封闭政策,甚至拿封国来做要挟,又当怎么办?
  其实一点点损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旦放任下去,就形成雪崩式的结局。
  浙江巡抚衙门的公文里,把事情说的十分严重,因为直浙的贸易量越来越大,所以商贾们早已开始了毫无节制的扩产,一个个新的作坊兴办起来,无数人从乡间招募到了城市,就以布匹为例,五年前,布匹的产量不过区区二十万匹,这当然统计的只是工坊的产量,当时大多数时候,许多布匹都是依靠农户们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生产,自己织自己布,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而现在,由于直浙小农经济被打破,自给自足已经不再可能,好在从前的农夫已经转化为了雇工,所以手里多少有些余钱,对布匹的需求自然增大,与此同时,海路安抚使司贸易的不断扩展,需求自然而然也就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之下,布匹的产量,已经高达三千九百余万匹。
  如此庞大的生产规模,是依托于需求而产生的,所谓的新政,其实也就是用需求来带动生产,需求又分为内外两种,内部的需求依托于产业的繁荣,而外部的需求则是依靠倾销。
  可是现在,倭岛一旦锁国,那么问题就浮现了,一部分需求消失,势必会导致不少的工坊艰难起来,工坊一旦艰难,就会有人被裁减,裁减的人失去了生计,就没有月钱,没有了月钱,就不能购买衣食住行的各种需求品,最后导致店铺的买卖也会受到影响,假若这个时候店铺在裁员,那么市面上的消费人口只会越来越少。除此之外,还有货物要输送,就必须依托车马行,把货物送到了宁波港,还需要雇佣脚力将货物搬上海船,可以说近一成的外贸减少,影响到的是方方面面,直接失业的人口,就足以高大万人以上,更别提一些间接的影响。
  不过……就算少掉着一成的贸易,直浙还是可以承担的,毕竟新政从从无到有,从有到丰富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之中,各种需求都施放出来,足以掩盖倭国这点贸易的损失,这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绝无可能因为对倭贸易的损失,就伤筋动骨。
  可是大家所担心的,是效仿的问题,假若人人效仿,怎么办?倭国你可以放任不理,那么明曰朝鲜也是如此,你难道还坐视不理,朝鲜锁国之后,真腊、安南等国也如此呢?
  假若损失了一个倭国无伤大雅,可是不能做到杀鸡儆猴,那么伤筋动骨只是迟早的事。
  徐谦拿着公文,觉得颇为烫手,浙江巡抚衙门的意见,其实就是报复,以倭国拒绝通商的名义,给倭国一个教训,不但逼迫倭国打开国门,另一方面,也是杀一儆百。
  之所以浙江巡抚衙门没有上书,只是希望先和徐谦商量商量,怎么样才能说动朝廷动武。
  徐谦不由苦笑,这样的理由让朝廷下旨动兵,这简直就是笑话,朝廷这边,是断然不可能轻启战端的。
  这其实就是利益诉求不同的问题,对于新兴利益集团来说,他们为了谋取更大利益,就必须保证自己的货物能够畅通无阻,假若有人阻碍,就是挡他们的财路,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不跟你拼命那才怪了。
  可是对于传统的地主阶层来说,一旦动武,朝廷就要征募大量的民夫,就有更重的徭役,虽然徭役落不到他们头上,可是大量的青壮被朝廷征用,他们的田地谁来耕种?再有,朝廷动兵,总要摊派各种钱,地主们多多少少,都要割那么点肉,就算是打赢了,你也不可能去倭国做地主,全天下最肥沃的土地,都已经在这中心之国,被天朝上国占据,大家不是傻子,动兵对地主们来说,只有坏处,没有丝毫的好处,唯一的好处,无非就是换来个很不实惠的彰显武功而已,得了便宜的,只有天子,可是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地主虽然不是官,可是禁不住他们在朝中有关系。
  朝廷命官之中,几乎人人都是地主,就算没有高中之前,没有或许只是贫寒的读书人,可是一旦做了官,还怕没有土地?所以官员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天然的地主阶层,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想法,他们维护的利益,自然而然是完全偏向于维护自己的利益。
  后世总有人大放厥词,说什么为何老祖宗们不愿意扩张,为何从秦汉开始,到了大明朝版图并没有变化,然后得出所谓的结论,无非是说老祖宗们没有血姓。这些人显然是一叶障目,真正的原因无非是,对于一个封建帝国来说,帝国所需要的,是最肥沃的土地,至于荒郊野岭,或者是那些千里无人烟的草原,对于王朝来说,不但产生不了收益,反而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一切人类的活动,都在于利益的取舍,当这个王朝的主流阶层认为,发动战争有百害而无一利之时,大家反对四处征战的呼声自然足以影响到整个王朝的国策。
  徐谦之所以苦笑,就是因为,在朝中的地主还是占据了多数,他们断然不可能同意因为倭国的锁国而随意动武。
  可是浙江巡抚衙门把事情的严重姓说的非常明白,不动武,新兴利益集团就会受到侵害,又当如何呢?
  想来想去,徐谦拿起了笔,写了一封书信,这封书信不过寥寥几语,告诉浙江巡抚衙门,这是小事,既然是小事,那就你们自裁吧。
  正在这时,有人登门造访,来的人正是王成,王成显然也收到了消息,第一时间就来找徐谦商量。
  “哼,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那批海路安抚使司的货物,可都是如意坊收购的,损失,也是安抚使司和如意坊承担,王爷,你说现在怎么办?这一次如意坊损失惨重啊,足有数十万纹银,难道就这样算了,绝不能算,平时只有咱们欺人,哪有别人敢欺到咱们头上,这事,你看怎么办?”
  徐谦笑吟吟的喝着茶,耐心等着王成的牢搔。
  王成确实气得跺脚,损失惨重啊,虽然几十万两银子对他这种身家的人来说不多,可是做买卖的,只进不出,当然是不乐意。
  徐谦淡淡的道:“你先息怒,有事好好商量,发这么大的火气做什么?”
  王成只好耐心坐下,身子向前微微一倾,道:“事情不是这么办的,你有什么主意,若是不狠狠教训一下,这些倭猴子更是不晓得天高地厚了。”
  徐谦沉吟道:“想要朝廷动兵,那自然不可能,不够嘛,也不是没有法子,那就低调一些,让浙江巡抚衙门自己拿主意。”
  “自己拿主意?”王成微微愕然。
  徐谦道:“海路安抚使司不是负责安抚各国吗?一方面是要剿灭倭寇,另一方面呢,则要招讨不臣,其实,只要将行凶者当做是倭寇就好了。”
  “这……”王成一拍大腿,顿时明白了什么,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那些倭人的大名,一个个都要收拾,不需要朝廷下旨,就说他们是倭寇。”
  徐谦道:“本来就是倭寇,扣押咱们的货物进行焚毁,袭击咱们的商船,这不是倭寇是什么?所以就让浙江巡抚衙门自己去办。”
  “就怕御使们闹起来。”王成不无担忧,大家都不是傻子,你用这种手段,人家会看不出来?
  徐谦笑了:“那就闹嘛,他们不能证明这不是倭寇,无凭无据,若是他们高兴,就让他们去倭国取证,只要没有证据,把事情咬死,又能怎么样?至多,也就是个糊涂账而已,许多事,既然不能光明正大的去办,那么就走其他的路,总会有一条路能走通,至于那些损失,到时少不得让倭国赔偿,眼下当务之急,是直浙那边怎么看,他们有没有在朝廷不支持下动武的决心,就算下了决心,能不能一鼓而胜,不过这些,本官可就管不着了,随他们去吧。”
  对徐谦这种放任的态度,王成只有苦笑,道:“反正听你的,你怎么说就怎么办,是了,宫里的事,你可要上点心,我听说了许多消息,三月之内,必定有变。”
  徐谦心领神会的朝王成点点头。
  ………………………………………………………………………………………………………………………………………………………………
  第二章送到,求月票。(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