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一章:大政奉还

  沐晟有些哭笑不得。
  他终究有一种大势已去的感觉,战火一旦蔓延到了沐家的老巢云南,到了那时,就真是生死存亡了。
  叔伯们的劝说,无非是为沐家考量。
  可是要降,哪有这样容易。
  他摇头,最后站了起来,道:“我要修书一封。”
  随即,他上了笔墨,沉吟片刻,作书一封,便叫了一个叔伯,目光炯炯地道:“郝家终究还是反贼,要我们降了,倒也无妨,可是假若有一日,朝廷厉兵秣马,平息了战乱呢?”
  众叔伯们皱眉。
  沐晟正色道:“我们现在是临时抱佛脚,可是也绝不能把所有的宝压在郝家的身上,降可以,可是族中也得有人立即去金陵。老三沐昂一直赋闲在家,四叔,你们得立即领一支军马,必定要信得过的人,回到云南去,等广西这边举降,你则与老三沐昂一道火速入川,经由四川沿水路去金陵,俱言……”
  说到这里,沐晟的语气有些沉重,叹口气,才道:“俱言我投降谅山,十恶不赦,我沐家乃英烈之后,两代忠良,如今却出了我这等叛逆,罪恶种种,罄竹难书,人神共愤,沐昂和四叔要大义灭亲,与我沐晟势不两立。来日……若是朝廷当真能发奋图强,剿灭乱贼,郝家和我沐晟自是死无葬身之地,可是四叔和老三终究能延续下去,到了那时,你们便是大义灭亲的典范。承袭家父的爵位,朝廷要定云南。还是少不了我们沐家的人的。”
  众人听了,这才明白了沐晟的意思。
  这是要两头下注。哪一边都不能落空,朱高燧虽然落了下风,可是终究是共主,在云贵两广一带,或许郝家能占便宜,可是湖北江浙乃至于整个江北,向来都是理学的大本营,在那里,绝大多数人都是绝不能接受陈学的主张。郝家能得云贵两广的人心,可是想要入主江浙中原山东河北,那可就是未必了。
  因此,沐家绝不能一头栽下去。
  大家既明白了沐晟的意图,也就都不做声了,那个四叔也没有二话,他心里知道,将来若是郝家胜了,沐晟等人必定就是大功臣。自己和老三沐昂虽是阶下囚,可是有沐晟这些人在,固然是待罪,可性命总还是在的。
  可若是朝廷胜了。沐晟等人虽是反贼,可是有自己和老三,沐家就还能延续。这黔国公也跑不掉。
  他郑重地行了礼,深深地看了几个堂兄弟和沐晟一眼。眼眶微红,道:“既如此。好,一切都以景茂所言,我……去了……”
  他没有回头,走了。
  大帐之中,谁也没有说话,每个人都透着一股不安。
  ………………………………………………………………………………………………………………………………………………………………………………………………………………………………………………
  几日之后,一份书信送到了谅山,到了郝政的手上。
  这些日子,郝政过得并不好,他已经许久没有好好地睡过一觉了,谅山的事,不知多少都要他郝政来决定,好在一切事情都还算顺利。
  这几日,他接见了一些使节,其中就有个倭人。
  这些倭人也甚是可笑,竟有敲诈勒索的意思。
  一年半之前,倭国闹出了一个事,或许是因为受了谅山的冲击,再加上谅山的船队肆无忌惮的遇到江户,并且倾销大量商货,导致日本国内白银外流严重,此时的倭国,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一方面白银大量外流,另一方面,谅山布和大量低廉铁器的出现,导致倭国内部,大量的小手工业者破产。
  倭国的农田稀少,如今又多了许多流民,使得足利家族的幕府统治已经摇摇欲坠。
  于是乎,一批破产武士联合一些早就不满于幕府统治的大名们发动了叛乱,他们打出尊彦仁天皇的口号,要求大政奉还,立志革新,要求一切效仿西洋诸国,设首席大臣,建立资政局等等。
  可以说,倭国的所谓大政奉还,几乎就等同于西洋诸国的所谓陈学叛乱,只不过倭国自有国情在此,西洋诸国的实力权利大多在国王和苏丹手里,因此资政局的目的就是推翻国王和苏丹,而对于倭国来说,国政却在将军手里,为了推翻幕府,于是便搬出了所谓的天皇出来与之抗衡。
  这西洋的趋势,不但影响到了倭国,这些所谓的倒幕派居然还成功了。不只是成功,彦仁天皇开始‘亲政’,倒幕派设立了资政局,一方面提倡贸易,另一方面鼓励工商。
  很多事,都是难以预料的。
  就比如同样是在西洋诸国,是鼓励工商,可是因为这里是谅山的后花园,工坊遍布交趾,其他诸国只是提供初级的原料而已,因为输出原料,那些商贾就能从中渔利,这便是所谓的买办经济,将交趾和谅山的货物运到本国倾销,同时大力运输运料至谅山交趾进行加工。
  而倭国却是不同,倭国走的却是另一条道路。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倭国的资源是有,可是那儿的商贾若是想将这些资源运输到谅山来,只怕来回的船票都不够,既然做不成买办,倒卖不了资源,思来想去,似乎也只有效仿谅山,兴办工坊了。
  还别说,倭人虽是沐猴而冠,却还真折腾了一条出入。倭人的工坊虽然粗糙,不过也有些模样,他们的手段无非就是山寨而已,谅山有谅山布,他们便尝试去学习,前几年有不少倭人在这谅山逗留,谅山有铁器,他们也学习锻炼钢铁,只是他们的质量,显然要差了许多,而且远远比不上谅山的生产规模,因此生产出来的价格也比谅山要高。倭国若是在西洋,它的所谓初级工坊,只怕早已被谅山碾压一百遍了。而他们显然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离谅山很远。
  正因为遥远,所以他们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价格不低,可是和谅山海路运去的布匹铁器相比,却又低廉得多,毕竟这时代,运输的成本极高,更何况是从西洋海运去倭国。
  如此一来,一匹谅山布,从谅山出厂或许只需三钱银子,可是运到倭国,却必须得卖到二两银子才能保住收益,而倭国自产的倭布出厂是六钱银子,他们在本地兜售的价格却只是一两,价格足足低了一倍。
  不只如此,这些家伙更是打着谅山布和谅山铁的名目,把货物运到朝鲜,以次充好,这时代可没有什么质量认证,也不需在商品上印上一个某某制造的商标,倭国距离朝鲜又近,自然而然,他们从中又牟取了大量的好处。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倭人的工坊还在大明身上分了一杯羹,大明要对郝家动兵,急需大量火铳和火炮,自造当然来不及,有时候也需要购买,可是不能买谅山的枪炮,怎么办?
  这些倭人有办法,他们自造了火炮和火铳,自称是谅山进来的犀利火器,兜售给大明,这些枪炮自然比谅山生产的要劣质,却比大明的要好一些,可是兵部的老爷们,却宁愿买倭人的货物,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油水大。
  正常从其他的渠道买谅山货真价实的武器,一杆火铳假若是五两银子,那么倭人这边自造的,其实价格只需纹银二两,可是倭人开价依旧是五两,另外三两呢?自然也就是传说中的回扣了。
  某种意义来说,山寨不山寨,哪一样不是用?反正用的是武人,发财的却是经手的人。
  正因为这样的纵容,倭人这传说中的康帅傅,神奇般的兴起了,一方面,他们有了足够的市场,另一方面,他们有比谅山更为坚韧不拔的匠人,在谅山,一个匠人的薪水往往是二两银子以上,可是倭人不同,倭国匠人连一半的价格都没有,工作时间却更长。
  若说这世上谁更擅长忍耐,这倭人可谓当之无愧,举世无双,据说他们的寻常劳力,一日只要吃两个巴掌小的饭团子,便肯出卖劳力,朝五晚九,给你干一天的活,此等坚韧,听了都教人咋舌。如今倭国工商兴旺,据说工坊遍地,商贾巨万,又垄断了朝鲜和大明以及琉球等地的贸易,挖到了第一桶金,自然而然也就有些不太满足了。
  彦仁天皇见状,觉得此次‘中原’战争对他有利可图,于是派出了使团,此番寻上郝政,竟是来结盟的。
  大意就是,愿助郝家一臂之力,只是琉球朝鲜等国必须在倭国羽翼之下,不只是如此,倭国愿意为郝家守护辽东,使郝家没有北顾之忧。
  …………………………………………………………………………………………………………………………………………………………………………………………………………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