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799节

  京城里的纺织作坊吸纳不了太多的人,许多妇人根本就无事可做,只能待在家中。陈余发现了这一点,提议朱允炆可以开一些妇人营生的生意,让这些人也能为家里带来点收入,改善生活。
  朱允炆行走在京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走来走去才发现,京师不是容纳不了这些人,也不是没有她们做工的地方,只不过很多人都如花娘一样,宁愿省钱自己辛苦也不愿意招工。
  京师的市场不小,但招工的数量却十分有限,对一些拖家带口人家并不好友。这些拖家带口的人多数来自山区,山区里耕地少,活计少,想要改善生活很难,不少人家迁移到京师,寻求新的生活。
  朱允炆乐见这种“城市化”进程,可如果不能安置好这些百姓,那他们就一直无法成为京师的消费力量,反而会拖累京师的发展。
  这里不是后世,却依旧存在着不容乐观的就业问题。
  朱允炆并没有劝说花娘招揽人手,单一个体经营户的加入并不能解决大局,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妇人做工的问题,扩大京师就业,还是需要另寻其他办法。
  饭还没吃完,刘长阁便走过来,低声奏报:“南面有密报。”
  朱允炆看向花娘与黄二月,感叹道:“看来这顿饭是吃不完了,你们好好做事吧。”
  花娘起身,想挽留却也知挽留不住,只好送朱允炆出门,回头看了看只吃了几口的饭,不由心酸:“还有人说皇上不作为的,可他们哪里知道,皇上忙碌的连顿饭都吃不安稳。”
  黄二月安抚着花娘:“母亲,那些闲言碎语笑笑就是了,他们哪里知晓皇上的辛劳,都是一些无良商人在嚼舌头罢了。”
  花娘知道,浮动税率让不少商人流了血,有些人反对浮动税率,顺带着也埋怨朱允炆的施政。
  这种妄议朝政,诽谤朝廷的事搁在洪武朝,估计早就拉出去打板子、砍脑袋了,也就建文朝之后,大家说话越发大胆。
  朱允炆登上金川门的城墙,接过刘长阁递过来的密报,打开看了看,对刘长阁说:“庞焕来了消息,中山王武宁残暴不仁,惹国内百姓不满。山南国想要征伐中山国,却被陈祖义的水军给打败。中山王有心侵占山南、山北两国。”
  刘长阁连忙说:“若任由陈祖义继续壮大,琉球三国恐怕会有一番祸乱,是否需要水师行动,早点打击陈祖义的势力?”
  朱允炆看向东南方向,温润的风吹来。
  琉球三国一直都不在大明的控制范围之内,这一次使用了计谋,引动陈祖义钻入圈套之中,确实给大明带来了进入琉球三国的机会。
  只不过,现在还不是最佳的时候。
  陈祖义必须还得变得更强大一些,他需要帮着大明去收拾掉山南、山北两国,中山王武宁是一个不称职的王,他迟早会被清算掉,但最佳的时机,是他完成大明期待的任务之后。
  “再等等吧。”
  朱允炆保持着足够的战略定力。
  琉球群岛处在日本与台湾岛之间,占据这些群岛,上可以切断日本的南下之路,下可以直接威胁与控制台湾岛,位置极为重要。
  无论陈祖义配合还是不配合,无论琉球三国内乱还是不内乱,朱允炆都不需要解决它,将它彻底留在大明的版图中。
  刘长阁不知道朱允炆还要等到什么时候,现在庞焕都混成大头目了,再给庞焕一段时间,估计他都可以取陈祖义而代之了,到时候收拾陈祖义呢,还是收拾庞焕……
  “皇上,庞焕已经执行任务多年,他还没见过自己的儿子……”
  刘长阁希望朱允炆能早点结束琉球之事,让庞焕早日回归。
  朱允炆自然清楚庞焕的苦,自己何尝不苦,丛佩儿给庞焕诞下男婴,孩子都没起名字,时不时带孩子入宫,就知道在坤宁宫晃悠,不就是想告诉朱允炆,孩子他爹还没回来,你要不要管管这回事……
  可不能啊。
  庞焕身份特殊,直接钉死在了陈祖义内部,而且还是高层,他没办法回来,甚至连传个信都不能也不敢提丛佩儿,更不能问孩子的事。
  这种隐忍、潜藏在黑暗之中的人,他只能背负着沉重一直一直潜藏下去,直至最后的时刻到来。
  朱允炆坚持道:“任务为重,给宁王传个消息,让他想办法进入小琉球。”
  刘长阁心头一震,皇上这是打算将小琉球与大琉球一起收拾掉啊。
  不过……
  刘长阁犹豫了下,开口道:“皇上,宁王久居在外,缺乏驾驭,恐有野心,是否需要安排人员去盯着他?”
  朱允炆笑着摆了摆手:“放心吧,宁王还不敢与朝廷为敌,他是一个聪明人,聪明人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看清楚局势。”
  刘长阁见朱允炆坚持,不好再说什么,说多了,就成了挑拨皇室宗亲关系了。
  朱允炆返回武英殿,刚想翻查东南海图,却看到书案上多了一些奏折,取出一份奏折看去,不由地瞳孔微微一凝,缓缓说道:“乌斯藏?”
  奏折的内容并不复杂,只是建议朱允炆加强乌斯藏的控制,提议朝廷派遣使臣进入乌斯藏,邀请乌斯藏的佛教首领入京。
  乌斯藏,指的是西藏。
  在朝廷控制西域的情况下,如何控制乌斯藏就成为了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可乌斯藏的问题并不同于西域,那里远比西域更为复杂!
  乌斯藏,是处在大明版图之上的,但大明对这里的控制,相当薄弱。而这种薄弱的羁縻之策,是朱允炆最不希望看到的……
  ps:
  首先,2023年到了。惊雪在这里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大家与家人都身体健康,事事顺遂,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希望每个人都有新的收获与成长,愿大家都好好的。
  其次,因为1月份临近春节,难免需要走亲戚,购物,陪伴家人,惊雪也不确定能更多多少,但还是那句话,欠下的,我会努力更新回来,1月我尽量维持最低两更,有时间就爆更下,实在没时间还请谅解下。
  最后,2023年1月开始了,有保底月票的还请支持下惊雪,求下月票。
  多少有些对不起臭不要脸等兄弟的打赏,12月更新有些少,惊雪努力在后面几个月里补。
  还请继续支持《大明》,支持惊雪,让我们在2023年走得更远,谢谢你们。
  第九百七十一章 势力林立乌斯藏
  说起乌斯藏地区,必须回溯至洪武年间。
  明初,前元势力虽然退居塞北,但仍旧保持着相当强的实力,威胁着大明的生存,明与北元的交锋是明朝开国初期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核心问题,诸多问题的处理必然服从于蒙古问题的大局,对乌斯藏采取羁縻之策,是朱元璋不得不为之的选择。
  乌斯藏的地理位置很是特殊,其北面是河西走廊与塞北,南面是云南(开国时尚未收回),又因被元朝控制日久,与前元关系紧密。
  在明初战争时期,朱元璋不止一次担忧过云南、乌斯藏、塞北联成一体,形成对大明西部、西北、西南强大的威胁。
  强攻乌斯藏,不是短时间可以结束的战争,加上大明初期财政困难,乌斯藏地区道路难行,想要进入乌斯藏长期作战缺乏条件,朱元璋思虑再三,确定了羁縻之策,以腾出手来收拾河西走廊与云南的北元势力。
  在洪武初年,朱元璋派遣员外郎许允德至甘、青、康、藏各地招抚元朝土官喇嘛,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受招,上缴元朝所赐金银牌印,朱元璋顺势设置河州卫,并设置西宁卫、洮州卫、岷州卫,以汉藏官参治。
  洪武七年,朱元璋置西安行都指挥使司,通过乌斯藏、朵甘和河州三卫实现乌斯藏的管理,之后将朵甘、乌斯藏二卫升为都指挥司,重用当地土官,后设朵甘思宣慰司及招讨司……
  将元代的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司改为乌斯藏都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通过一系列的都司、卫所等设置,朱元璋实现了对乌斯藏的“军事”管理。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设立西宁僧纲司、河州卫汉僧纲司、河州卫番僧纲司专管乌斯藏佛事相关事务。
  纵览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对乌斯藏的管理与广西、云南的土司制度并没有多少区别,都是“分而治之”的羁縻之策。
  朱允炆最初认为大明对乌斯藏的羁縻之策是薄弱、不堪一击的,但事实证明,大明对乌斯藏虽然采取的是羁縻之策,但绝非是没有制约手段的,乌斯藏不可能像广西土司一样,说造反,砍一棵树,挂个布条-子就造反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乌斯藏需要大明,其生存依赖于大明,而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大明对乌斯藏的羁縻之策看似薄弱,实则深重。
  而大明控制乌斯藏的关键,就是茶。
  茶马互市,是朱元璋“制驭夷狄”的手段。
  汉藏茶马互市始于盛唐,盛行于宋明。但唐代时期,茶马互市刚刚兴起,官营垄断尚未形成。宋时则不再以钱帛易马为主,转而以物资易马为主,明初进一步强化,由朝廷专设茶马司负责茶马互市,如秦州、 洮州永宁、河州、碉门茶马司等。
  乌斯藏“倚中国茶为命”,以茶为羁縻之本,推动茶马互市与朝贡贸易,让乌斯藏与大明之间维持了近四十年的和平。
  但和平不是根本,根本在于这一片土地谁说了算,在于大明王朝的皇权、最高意志能不能控制这一片土地。
  朱允炆想要真正控制乌斯藏的想法已萌生多年,可想要真正实施却极是困难,加之内治、营造新都、西征等事掣肘,根本就没精力去考虑乌斯藏。
  眼下御史上书,主张请乌斯藏佛教首领哈立麻入朝,加以册封,以强化朝廷对乌斯藏的控制,这确实切中了朱允炆的心思。
  朱允炆传召内阁解缙、郁新、杨士奇,礼部尚书陈性善,天界寺主持道源、僧人智光入武英殿。
  解缙等人见天界寺僧人来,不由地有些惊讶。道源、智光也似是不解,一脸茫然。
  内侍挂起大明西南舆图,乌斯藏虽在其中,但许多地方都是空白,只是寥寥无几的标注。
  朱允炆指了指舆图,开口道:“眼下西域初定,卫所逼近乌斯藏,无论是出于消除乌斯藏内部紧张的需要,还是强化控制乌斯藏的需要,朝廷都有必要与乌斯藏加强联系。但乌斯藏不同于西域,那里藏传佛教为主,百姓多是僧侣,如何让乌斯藏一直臣服我朝,还需仔细考虑。”
  解缙恍然,怪不得议事找来天界寺的和尚。
  道源与智光安心下来,原来是朱允炆开始重视乌斯藏,准备打探下那里的消息,这对佛门是一件好事。
  “谁了解乌斯藏当下的局势,说一说吧。”
  朱允炆坐了下来,目光扫向众人。
  解缙、郁新与杨士奇都没有站出来,乌斯藏一直都不是朝廷政务处理的重点,偶尔有点事,也都是地方“自治”处理了,朝廷所管理的,只有茶马互市,做点买卖,可不敢说了解乌斯藏的局势。
  天界寺主持道源走了出来:“皇上,对于乌斯藏的情况,天界寺知晓一二,然时过境迁,加之距离遥远,也未必说得准确。”
  朱允炆微微点头:“但说无妨。”
  道源放心下来,娓娓道来:“乌斯藏升盛行喇嘛教,其教派纷杂,有红教——噶当派,白教——噶举派,花教——萨迦派,黑教——盆布派等。元朝时期,忽必烈册封花教活佛八思八为大宝-法王,为元廷统领乌斯藏之地,花教成为藏传佛教正宗。”
  “然随着元朝衰亡,花教正宗地位逐渐动摇,其他教派趁势崛起。其中花教尚师昆泽思巴,白教尚师哈立麻,皆对乌斯藏影响颇大。但相对于花教、白教而言,出现二十年的黄教更值得注意。”
  解缙止不住问道:“黄教时间如此之短,缘何需要注意?”
  道源面色凝重:“解阁有所不知,黄教尚师宗喀巴并非寻常之人,传闻此人佛法精深,自创黄教——格鲁派,著作有《波罗蜜多注释·善说金鬘》、《菩提道次第广论》,俨然是喇嘛教中的高人,其二十年已收获不少信徒,若再给他二十年,定会让黄教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流。”
  郁新皱眉:“如此话是否说得太满了一些?”
  道源心头一惊,连忙对朱允炆说:“这只是老僧一家之言。”
  朱允炆眯着眼,轻轻喃语:“黄教,宗喀巴?”
  杨士奇好奇地问:“皇上知晓此人?”
  朱允炆摇了摇头,但心中已是感叹,这宗喀巴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作为黄教的创始人,他在藏传佛教中的名气可是巨大的,而他的弟子里面,更有两个极是有名,一个弟子被称之为一世达-赖,还有个弟子被称之为一世班-禅……
  道源说的没错,虽说黄教此时还不是气候,但其未来却是藏传佛教的主流。
  “眼下乌斯藏哪个势力最大?”
  朱允炆询问。
  道源思索一番,认真地说:“论势力,当属白教领袖札巴坚赞。”
  郁新询问:“方才你说白教尚师是哈立麻,为何又说势力最大的是帕木竹巴?”
  道源笑了笑,盘动佛珠:“那札巴坚赞是帕竹地方政权的领袖,哈立麻则是白教中的精神领袖。”
  郁新、解缙等人连连点头。
  白教是噶举派,但其全称是帕竹噶举派。早在洪武五年时,太祖朱元璋就曾封当时的帕竹派首领释迦坚赞灌顶国师名号。只不过现在释迦坚赞已经故去,其首领成了札巴坚赞。
  朱允炆揉了揉眉心,乌斯藏教派林立,即有地方政权,又有佛教统治,可谓是杂乱无章,而在红、白、黑、黄等教之外,还有一堆乱七八糟的教派,各自影响一方。
  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发兵进驻乌斯藏,强化中央政权是不理智也不合适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死命的封赏,别管你们是什么教派,别管你们是大的还是小的,只要来大明,就给封,给印,给衣服,给名头。
  朱允炆清楚,顽固的藏传佛教很难融入中原文化,让当地百姓不信教也是不太现实的,想要强化朝廷对乌斯藏的控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乌斯藏保持疲弱,各自一方,等到合适的时候,大明军士再进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