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6章 万不得已

  吕宋的天气比较炎热,哪怕是到了十月,中原都已经很冷了。可吕宋的白天依然如六月天,到了晚上才稍微凉快些。
  天微微亮,张超已经起床。
  吕宋现在还只有一座衙城,张超并不住在衙城内,而是在海边另建有一座小堡,建在小山上,居高临下。
  城堡不大,被吕宋的军民称之为吕宋王宫,实际上也就是周长不过里许的小堡而已。
  起床,练枪练箭,然后骑马沿着海滩跑了一阵,再下海游会泳。
  骑马回来,吕宋河边的码头,已经忙碌起来。船只停泊在河岸码头,一群土著力工正在将各种货物从船上卸下来。
  因为吕宋第一批农作物已经收获,因此粮食需求大减。不用再从琉求和钦州等地运粮过来,也减少了许多运输压力,船只能将更多的物资工具运来。
  码头附近,一排排的仓库。
  隔着不远,则有许多木屋。一排排的规划的很好,这些木屋比较低矮,但规划算是整齐,挖有排水沟,修有厕所,甚至有专门洗澡的地方,也挖有水井。此外,还有文庙、学校。
  乍一看,仿佛是一片很不错的居民区。
  其实,这里只是奴隶的居住区。
  吕宋城现在有一半的人口,是奴隶身份。
  不过这些奴隶并没有太惨,他们住在这统一的棚屋里,每个家庭有一间。每天早上上工,去做安排分配好的工作,晚上回来。他们的孩子,则托管在学校。
  奴隶们十户一牌,十牌一甲,十甲一保,实行保甲连坐制度,互相监督,一人逃跑,全家连坐。一户逃跑,全牌连坐。每牌十户家长轮流为牌长,每十个牌长里轮流为甲长。
  一方面是严密的管理连坐,一面又是给予基本的待遇。
  有饭吃有屋住,不会被随意的打骂,一周甚至能享受一天的休息。而对于逃亡的奴隶,却是直接送往矿营,在那里日子可就没这么好过了。
  在矿上奴隶营里,劳役极重,不会有休息,甚至也没有工钱,连家人都不能在一起。
  一旦从矿营逃跑,抓到就要受鞭刑,如果第二次抓到,直接处死。
  在这种情况下,吕宋的这些奴隶还算是比较顺服的。
  那些归附吕宋的土著,则住在另一端,他们相对自由些。这些人的村子还保留着,他们过来,只是来服劳役,服完役便回家。因此这边的房子,只算是他们为建筑吕宋城的宿舍而已,多是数人一间。
  再往北,那里则是迁移来的山夷的居住区。
  这些山夷又被视为更可靠一些,其中不少山夷还是已经归附好些年的。因此他们的自由度更高,房屋也更大一些,还能有个小院。他们的工作,待遇也更高一些。
  居住的房屋最好的,还是中原和琉求等地迁来的汉民。
  他们住的都是那种四合院,一排排的整齐排列,有如连排别墅。他们居住的地方,其实就是规划好的城区。
  只是现在还没有修建起城墙而已。
  张超认为吕宋暂时没有什么强大的外部威胁,因此并没有急着去建城墙,只是规划留好了位置。
  汉民们居住区就在城东,城南和城西,一边靠海一边靠河,两边都有码头,因此规划里是做为商业区为主。中城区则是学校等,,衙城处于城北,算是行政中心。
  目前城墙虽然还没建,可街道却都是早规划好的,四条大街,将吕宋城分成九个区,也让吕宋拥有八个门。
  每个区里,又是四条大道分割。
  这样的规划,让吕宋显得特别的通畅。
  目前,最主要的四条大街上,已经开始修建房屋。前排临街的都是商铺,已经边筑边对外出售出租。
  已经初具雏形。
  吕宋城其实比张超山上的宫城更加热闹,他也喜欢这边。每天早上锻炼后,都会到这边来吃早餐。
  常来的这家早餐店没有招牌,甚至都不是在店里经营,而是在街边支的一个摊。
  吕宋没有城管,对于这种占道经营现在也没人管,毕竟这里整个就是个大工地。
  因为她家的餐点不错,许多汉民都在这边吃早餐,人们习惯称之为宋嫂早餐店。各种面食,还有粥饭等这里都有。
  张超比较喜欢她家的海鲜粥,味道很鲜。
  靠近着吕宋湾,这里的海鲜算是极便宜的,一碗有着大虾和贝的海鲜粥,才一文钱。这一碗还非常有料,都是大碗,粥也不稀,反正张超就算每天早上运动过来也只吃两碗就饱了。
  她家还有大馒头和大包子。馒头一文一个,比拳头还大。肉包子三文一个,可里面包很多肉。
  宋嫂早餐生意很好,甚至还请了十来个人帮忙,每天半夜开始做早点,营业到半上午才收。中午和下午不营业,但到了晚上,又开始摆摊做晚饭和夜宵。
  忙碌一天的人,晚上吹着海风,来这摊子上吃饭聊天,确实很爽快。
  据说宋嫂是一位吕宋士官的家眷,原本只是说没什么事便支了个摊,谁成想,这么火爆,每月赚的,反倒比她的士官丈夫还要多。
  张超是这里常客,他带着几位侍卫过来,宋嫂笑着上来招呼,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敬畏什么。
  大家都习惯了这位大王和蔼可亲,从不摆架子,随便跟哪个都能聊上几句。“海鲜粥!”
  其余几位侍卫各自叫了自己喜欢的,来自北方的叫了包子馒头,来自关中的叫了面条,来自南方的则叫了米粉的。
  没有清场,也没有团团保护,大家很随意的就坐在路边上。
  这条大街边到处都是还在建筑中的房屋商铺,路边也还没栽树,路也没有铺上石板,看着很乱很脏,灰扑扑的,一下雨,到处泥泞。
  但整个城池街道的雏形已经慢慢显露,一天天的在完善。
  吃过早餐,付了钱,张超一行骑马先去了城北的衙城。
  城北算是现在最先建的有些模样的地方了。
  靠近文庙这片,各个衙门都是最早建立起来并运转起来的。
  国务院、司法院、军务院,以及下面的各个衙门,如陆军衙门、海军衙门、监察厅、警察厅、法院、税务局、商务局、审计局、运输局、农业局、教育局、财务局、卫生局、财务局等等,衙门着实不少。
  这条大街因此被称为衙前大街。
  衙前大街第二批建起来的则有议院、商会、工商银行等许多大商行,还有不少的行会会馆。
  各级衙门组织都在完善之中,各级机构的官吏也都在到任之中。
  担任国务卿的是原朝中的殿中侍御史张行成,张行成早年曾师从河间名士刘炫,隋末时被举为孝廉。他在谒者台担任散从员外郎,隋亡后又效力于王世充所建立的郑国,授为度支尚书。
  后归唐被授为熟谷县尉,因参加科举考试得中,被改授为陈仓县尉。那一科的主考官,正是张超。
  武德朝的几年里,他一直在地方任职,贞观初,被调入朝中,入御史台任殿中侍御史,因为执行严明,得罪权贵。
  被设计诬陷,还是张超为他查明清白。
  后来他心灰意冷之下,去了国子监教书。
  此后,张超请他出山,去琉求帮着管理事务。在琉求数年,功绩斐然。这次张超来吕宋,便将他给请了过来。
  做为吕宋封国中的百官之首,国务卿就相当于朝廷中的内阁首相,张超把此重任交给他,也是极为信任的。
  已经六十岁的张行成因当初科举时张超是主考,因此一直尊称张超为老师,这也是科举以来形成的潜规则,不论年纪,同科中举,则是同年。主考官,则是座师,考生自称门生。若是不中,还没资格称门生呢。
  内务卿,则是范履冰。
  范是第一任澎湖县令,后升任琉求刺史。他和张行成是同科进士,算是同年,也是张超的门生。在琉求任职多年,如今弃公职,到吕宋来,被张超任命为内务卿。
  历史上这两位也都最后做到了大唐宰相,张是高宗时宰相,而范则是武则天时宰相。
  吕宋虽小,但现在却也是五脏俱全。
  各衙门,所有大小事务,几乎由这两位分统内外。
  “大王今年真不入京朝集吗?”
  一进入议政厅,张行成就问。
  “一来一返,要花费太多时间,今年就不进京了。”
  “朝廷那边,会不会有什么关系?”
  “没事,好多人巴不得我不入京,甚至希望我这辈子就老死在这吕宋岛不出去了。”张超笑着说道。
  “那今年朝集使派谁去呢,要送些什么土产贡物?”
  “你们两位肯定不能去,这里千头万绪离不开你们呢。随便派个人去好了,至于土产贡物,送点椰子糖、香蕉片、香料、吕宋稻米就好了,再加两块狗头金和一百斤金砂吧。”
  张超不回京,倒不是真的没时间,而是想要让他和承乾和关系冷静一下。他希望自己不在京,承乾心里压力少点,然后能够认真的思考一下。
  不管怎么说,承乾是大唐皇帝。
  而张超,万不得已,并不想要再把他逼下台,那样做,其实对谁都没好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