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旧党 新党 李党

  百官都知道太子今天临朝监国,但事实上并没有谁真的把这八岁的太子放在心上。
  可现在,太子却狠狠的震惊了一把朝臣们。
  借着刘洎殿前失仪,直接把反新法的先锋刘洎给定了一个欺君罔上的罪名,然后夺去一切官职,削职为民,还发配越南。
  这一记重拳,不但直接把刘洎打晕在地,连萧瑀、陈叔达等宰相都完全没料到。
  萧瑀只觉得一阵阵头晕。
  李家的这些人怎么一个比一个狠。
  太上皇当年在太原,韬光养晦,十分了得。皇帝李世民更狠,直接玄武门之变夺位,现在八岁的太子监国,也一上来就这么狠。
  不过转念一想,这位的父亲是李世民,老师是李超,教出这样的太子来似乎也不奇怪了。
  萧瑀气的身子在发抖,太子一来就借故把刘洎给弄下去了,这是要杀鸡儆猴,要打击旧党啊。
  如今的朝中,已经因为变法之事,分成为新旧两党。支持新法的自然就是新党,反对新法的则是旧党。
  新旧两党中,新党主要是李超和房玄龄杜如晦马周魏征长孙无忌这些宰相,还有孙伏伽王珪等一群官员。而旧党,则是以萧瑀陈叔达等几个宰相为代表。
  总的来说,新党占据着更多朝中高位要职,而旧党,数量更多。
  不过在新党里,又还有一个李党,房杜等宰相不在这个李党之内,李党是以李超为首,马周孙伏伽等人组成的一个圈子。
  当然,新党旧党李党,这些实际上都只是私下说法,朝堂之上,是从来没有什么新党旧党李党这样说法的。
  但事实就是这个样子。
  萧瑀就是旧党领袖,刘洎是旧党的先锋。
  现在先锋被斩,萧瑀不免有种兔死狐悲的感觉。
  他要出列反对,可脚踏出半步,他看到了陈叔达对他使来的眼色。
  萧瑀顿了一下,然后收回了脚,他克制着自己,仔细思考。
  他领悟到了陈叔达的那个眼神。
  太子虽然年幼,但他依然是太子,而且眼下还是皇帝授命的监国摄政,太子是君。
  今天太子第一天临朝,不论太子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他都不能这样简单的去反对。因为这样做,是在故意影响太子的权威。
  再说,刘洎本身确实是失仪了,太子的处置有些过,但他是太子,今天第一天临朝,做出的第一个决定,难道他身为宰相,就要当众反对,要逼太子收回成命?
  他真要这样做,那就是不把太子放在眼里。
  何况,长孙无忌这些人,肯定就会借机发挥,不但要弄刘洎,还会连着他们一起攻击。
  今天,他们无论如何也赢不了的。
  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能因为一个刘洎,让太子借题发挥。
  重要的事情是废新法,刘洎被发配也只是暂时的,只要能废除新法,到时找机会于让皇帝把刘洎调回来,也是没问题的。
  几名侍卫进来,将瘫在地上的刘洎给叉了出去。
  殿中恢复宁静。
  承乾双手放在龙椅的扶手上,他小小的人坐在那个大大的龙椅之中,显得有些不太协调。
  但太子身子挺拔,那双目光却充满了君威。
  拿下御史中丞刘洎,让殿中群臣再没有人小瞧太子了。
  太子再年幼,他也是监国摄政。
  目光扫了一遍殿中大臣,承乾收回目光,郎声说道,“孤也听闻朝中近日因新政之事,有些沸沸扬扬。新法,是太尉、尚书令李相国提出的富国强兵之策,由中书门下诸位宰相商议后通过,并得到陛下审阅准许,然后下诏交由尚书省执行的贞观新政。”
  “新法,是陛下和朝廷中枢经过慎重讨论后通过的朝廷政策。可现在,却有人趁李相国外出抵御突厥和高句丽的联合入侵之时,趁着陛下身体抱病休养不能理政之时,攻击新法,这,岂是人臣所为?”
  “当然!”
  承乾突然转了一个折。
  “陛下和李相国也曾经跟孤说过,任何一个政策,都没有完美无缺的。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就算是新政,肯定一开始也还是有瑕疵的,但推行之后,也还可以发现问题,改进问题。”
  “新政有不对的地方就修改,但不能因噎废食。”
  这么一长篇大论,让殿中新旧两党的朝官们,都心中震惊。
  太子殿下居然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有些人已经论定,这肯定是皇帝教给太子的,绝不可能是太子自己的论点。
  那边,承乾还在说。
  “今日,孤开始监国摄政,这摄政第一道太子令,就是让天下百官,都针对新法,上一篇表章。可以陈抒几见,不受限制。既可以是指出新法的问题,也可以是提出更好的建议,但有一点,孤不想看那些只一味抨击新法的表章,你要么在表章里指出新法的缺点,得拿出真凭实据,要么针对如今国局时政,拿出一些更好的见解来。”
  “不论几品官员,都需要写一篇上呈。只要写的好的,孤和朝廷都不吝赏赐,对于其中特别优秀者,还将破格提拔。”
  太子这番话,让殿中官员再次震惊了一把。
  萧瑀听了之后,都不是那么愤怒了。
  在他看来,这话估计是皇帝教给太子的,其实是皇帝的意思,不过是借太子的口来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就意味着皇帝对于新法,也不再是完全的一味支持了。
  皇帝开始松动有态度了。
  “孤对于新法也一直在学习,心里也有些自己的看法。今日,孤就先抛砖引玉吧。”
  承乾当着百官的面,提出了一个新法中的不足。
  “两税法本是为了更合理的征收税赋的一个改革方案,但两税法改革之后,却让天下百姓抱怨。抱怨什么,抱怨加税,负担更重了。”
  “租庸调正税之外,还要加地税和户税。地税和户税不以丁口为征税依据,而是以财产多少为依据。这本来是合理的,但之前忽视了一点,那就是百姓的正税没减,两税又增加不少,确实增加了负担。”
  “这,是一个漏洞,一个不足之处。今日孤就提出一个建议,两税,加一个标准。”
  “那就是天下百姓每户田以一百亩为限。田地一百亩或一百亩以下的,不征收两税。在一百亩以上的,则按超出的部份,以田亩数计两税征上。”
  太子的这番话一说出。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马周,甚至是萧瑀、陈叔达、宇文士及、高士廉、杨恭仁等这些宰相,还有那些大臣们,全都张大了嘴。
  太子的这个建议不好吗?当然不是,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好到百官都在想,怎么自己以前就想不到这么一个建议呢。
  房玄龄举笏出列。
  “殿下一心为民着想,仁厚!大善!”
  杜如晦拿着玉笏板在掌心拍打,长孙无忌等也跟着以笏击掌,于是殿中啪啪声不断。
  大臣们,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太子的赞赏。
  房玄龄心中很激动,欣慰。
  其实太子说的这个,当初李超在跟皇帝对奏的时候,已经提过了。当初李超提出两税改革的时候,本来就是定了这么一个标准的。两税有最低起征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一户一百亩地。
  一百亩以下的,不加税。一百亩以上的,超过加征。
  李超提出这条,也是考虑到新增两税,会让百姓加重负担。故而提出一个最低标准,但这个标准被否决了。
  否决的人正是皇帝。
  皇帝认为,如果定下这个标准,那两税基本上收不到百姓的税了,只能收那些富户豪强的。
  李世民认为,如果只向大户加税,这无疑会很难。如果所有人一视同仁以田地财产为征税标准征税,那大户也没理由反对。
  当初也确实依靠这一条,把两税法推行下去了。
  但也导致了后面所有人都在反对两税。
  现在反新法这么激烈,这个时候太子站出来,提出了设立百亩起征税点这个建议,虽然没新意,但对于眼下的局势气氛来说,却是大大的缓解啊。
  毕竟这样一来,普通百姓基本上就不用再交两税了。
  普通百姓占据的天下田地财产不多,但他们的数量支是极多啊,就算说他们占据天下九成户数,都不为过。一下子大唐九成的百姓不用再交两税,他们不再反对两税,这朝廷面对的压力就少了许多。
  大户们依然还会反对,但却显得单薄了许多。
  房玄龄都不得不赞叹,太子选的这个切入点非常的棒。
  先拿下刘洎这只领头羊,再宣布让天下百官议论新政得失,然后现在又亲自提出了一个对新法的纠正建议。
  如此一来,原来朝中对新政的极端对立局势,就缓解了许多。最重要的一点,虽然现在太子没废新法,可却亲自提出纠正,这无疑让那些反新法的旧党们看到了些希望,比之前天天被拖着可要好多了。
  这也是能让他们接受的结果。
  慢慢来不要紧,只要开始找新法的问题就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