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章 李太尉

  郁射设再次见识到了李超的不凡。
  百余士卒,不过半天功夫,结果就从冰下捕上了好几网鱼,每网,都收获极丰,加一起,起码有过万斤鱼。
  这才半天功夫,就已经把丰州城里这八千余兵马的三天粮食解决了。
  上万斤鱼,配上城里存的那些宰杀的死亡和受伤战马的马肉,吃三天没问题了。而看看今天的日头,再看看那些士卒们的士气,今天估计还能来上几网,渔获再增加一两万斤都没问题。
  他心里暗暗感叹,要是当初他们也会这一手,那又岂会骑虎难下,进退两难?当初他们可就是因为唐军的坚壁清野策略,找不到补给,最后才不得不撤退的。
  可看李超,轻轻松松,就把八千余人的粮食解决了。
  就地解决,不用运粮不用抢劫,轻轻松松解决。
  这天气,捕上来的鱼就算不处理,都没事,直接带着就好。有时间就杀一下,去除内脏什么的,没时间杀都不用杀。反正鱼捕上来,没一会就冻的硬梆梆了。
  程处默他们兴奋的捕鱼,李超这边悠闲的杀鱼炖鱼。
  又是煎又是炖再加红烧,生鱼片,一会功夫,那条三十多斤的大狗鱼,已经被弄成了七八道菜。
  不论是脍鱼片,还是酸菜炖鱼,味道都极好,尤其是酸菜炖鱼,炖鱼的功夫,还能在锅里贴点大饼,冰天雪地里,吃口鱼夹筷子酸菜,再咬口热乎的饼子,别提多爽。
  郁射设更是根本停不下来。
  他没拿筷子,直接拿刀叉吃,刀子扎鱼肉,叉子挑酸菜,再来两口饼,一顿狼吞虎咽啊。这段时间,他一路南下,风餐露宿的,天天吃的都是肉干,胃都没感觉了。这么热乎好吃的饭菜,真是停不下来。
  有人说过,李超是大唐第一等的武将,号称大唐军神。
  以前郁射设一直对这话不太认可,他又不是没见过李超,一个斯斯文文的小白脸,长的挺高大的,但明显不是什么万人敌的勇将。尤其是他那年轻的过份的年纪,更让崇尚武力的郁射设无法认可李超就是大唐第一名将。
  他也听过不少李超的战绩,但总认为这些战绩是掺了水份的。
  哪怕是楼烦关一战,李超以五万人设计灭了突利十万大军,他也觉得这不过是诡计而已。但丰州一战,郁射设是彻底服了。
  这个李超,钓鱼本事高超啊。
  有勇有谋,一切总是在他的掌握之中。
  人家不但会打仗,而且似乎样样精通。
  在这无人区里,冰天雪地,人家可以轻松的弄到数万斤的鱼,给这支八千人的部队弄到新鲜热乎的美味。
  相比起来,他郁射设打仗,只会抢。如果没的抢,就傻眼了。
  输在这样的一个人手里,不冤。
  襄阳。
  李世民和宰相们已经弄清楚了丰州城发生的事情,虽然有些过于让人惊奇,但这就是事实。一如继往,李超总能搞出些事情来。
  上次用他之计,朝廷把颉利给弄的南下投降。又是李超,楼烦关下把突利可汗杀了,还是李超,迫的统叶护虽有数十万控弦之士,但最后也不得不灰头土脸的议和北返。
  如今,又是一个出人意料。
  李超知道郁射设要来截杀他,可却反而布局,在丰州把郁射设大败,甚而俘虏劝降了他。
  这样的事情,事先谁能想到,谁敢相信。
  可李超就是做到了。
  事情就是这么回事情。
  不过现在君臣坐在这里,要商议的却是这个事情之后,朝廷该如何善后收尾。
  大唐刚与突厥和议,达成三年休战协议。可眼下却把突厥的一位重要的设给俘虏并劝降了,这可是大事啊。
  统叶护会如何反应?
  这份刚出炉的和约,又能不能再继续下去?
  “诸卿,对于郁射设及其部,你们认为应当如何安置?”李世民心里很痛快,非常痛快,一直以来,突厥人都是压在大唐的头上。好不容易把颉利搞残搞投降,结果统叶护又来了。大唐弄了半天,倒给统叶护做了嫁衣裳。
  好在有李超力挽狂澜,为大唐斩杀了突利,迫退了统叶护。
  现在李超暗里策反莫贺咄,在西域埋了一个杀招,这边又成功俘虏劝降郁射设,李世民感觉给三伏天喝了杯冰镇酸梅汤还舒坦。
  “陛下,可将郁射设及其部落人马,内迁至河套。”
  说话的是尚书省尚书左丞魏征。
  李世民皱了皱眉头,若是以前,可能李世民也觉得这个提议不错。因为向来,中原对于内附的胡族,大抵就是这样安置的。安置到边疆,划地盘给他们做牧场,让他们在那里放牧,也算是为中原做屏障。
  但如今。
  李世民不这样想了。
  也许是和李超谈论这些问题太多,以致于他现在的许多想法,都沾上了李超的观念。李超就不止一次的对他说过,绝不能把胡人内迁安置,尤其是不能把他们整体安置。这样做,就是养虎为患。
  如果突厥人愿意内附,最后的办法,就是内迁,但不能简单的安置。要把这些胡族打散,分开安置,最好是分的越散越好,尤其是不能再让他们原来的首领头人们来统领他们,也不能让这些人成为国中之国的法外之民。
  要内迁,就得拆分安置,就得完全控制掌控他们。要不然,就干脆不要内迁,直接就把他们留在塞外,随便给他们在塞外指一块地,让他们在那放牧就好。
  这样做,远不如内迁,但省心省力,也还有些好处的。起码,在这些内附部族实力还不强的时候,他们还是能听从大唐的驱使,能够成为大唐的一条忠心的看门狗的。也许哪天,这狗强壮了,就成了狼了,但毕竟是在门外,也不会有多大危险。
  总比弄到家里养,养到最后成了养不熟的白眼狼,反咬主人一口的好。
  两个办法,各有各的好。
  长远来看,当然是内迁这种好,但这种操作起来困难一点,那些胡人也不太愿意真正的内迁,不过若是朝廷坚持,相信也会有部份突厥人最终愿意接受的。
  只要给那些贵族头人们在京城好吃好喝的养着,给个散官闲职,他们多数也会同意的。至于那些牧民,可以给他们安排到各个朝廷的牧马场去,让他们去为朝廷养马。这样一来,既打散分开了他们,也还人尽其才。
  至于不愿意的人,那就可以给他们在草原上划块地,让他们做大唐的看门犬好了。反正草原上的地,也不是大唐的,大唐随便划,能不能守的住,也还得这些突厥人自己的本事。
  李世民对魏征有些失望。
  他觉得对魏征使用上有些不当。
  魏征经常给宰相们挑刺,甚至挑他李世民的刺,李世民倒能听进去,觉得有时候朝廷就需要这样一个唱反调的人。
  可现在把魏征放到了尚书省左丞的位置上,这是一个处理庶政的重要位置,在尚书左右仆射空缺之后,虽然尚书省地位大降,但尚书省依然是统领六部的一个重要中枢。
  魏征似乎在处理政务这方面,经验有些不足啊。
  哪怕是长孙无忌,在关于郁射设他部落的安置问题上,也是和李超保持一致的。应当尽量把郁射设的人,从漠南内迁,想办法把这些人化整为零,这样朝廷就能彻底的吸收这些人。
  李世民把李超的奏章拿了出来,里面是关于丰州之战的奏报,还有他对郁射设所部的安置方案。
  “臣赞同李相之策!应当将他们内迁,分散安置,不能留给统叶护。”
  房玄龄道。
  “臣附议。”杜如晦也赞同。
  长孙无忌、宇文士及、杨恭仁、高士廉几位宰相纷纷表态赞同,连同崔干、马周等,也全都附议。
  殿中,魏征有点尴尬。
  好在李世民并没有说他的意思。
  李世民坐在御席上,面对着一众宰相重臣们。
  “朕执掌大唐也已经两年,如今年龄也即将到而立之年。十六岁太原起义兵,马上征战十余年,如今马上治天下也有几年,朕有很多感悟。”
  “马上打天下难,马下治天下更难。幸亏朕有诸多功臣元佐,一直为朕的左膀右臂,支持着朕一路前行。朕的太子聪明睿智,可还年幼。检校中书令、太子太师李超对朕来说,更是功不可没。”
  “朕非常信任他,就好像信任朕的太子一样。但朕最近时常接到密折,说朕太过信任李超,说李超权力过高,一人身兼数个朝廷要职,与制不合。说朕对李超宠信太过!”
  “还有人上奏,说李超心怀不轨,怀有二心!”
  李世民声音提高了几度。
  “在朕看来,这是外人在离间我们君臣的亲近,是前朝离间新朝,这,不是顺应新朝,这是有人在故意使坏。朕,绝不认同这些密折上所说的话。”
  殿中一阵沉默。
  事先,谁也料不到,皇帝会在今天,在这个场合,当众说出这么一番话来。
  关于李超,确实有许多流言蜚语。
  主要还是李超的权柄过大,功劳过高,尤其是李超文武双全,名望极高,兼之李家这几年发展极快,财富增加的非常快。
  于是,有的人确实是为朝廷为皇帝考虑,而有的人则只是单纯的出于妒忌。
  各种各样的奏折,许许多多说李超的坏话,在李世民的御书房里,都堆满了好几口大箱子。
  李世民对于这些奏折一直没有回应,于是更多的奏折呈进来。
  还有许多人都在等着看风向。
  李世民知道,自己必须要表一个态了。
  李超的权柄确实很大,他对李超也确实一直倚重,虽然他也开始有所顾忌这方面,但现在,他依然离不开李超,他也不相信李超已经对他有什么二心。
  君臣几年前相识相知,一起走过来,李超助他成就帝业,也曾拼死救驾,他不会无缘无故的去猜忌他。
  他还年轻,李超也还年轻,他们君臣可以一起开创佳话,成就一代丰功伟业。
  如果他不为李超说话,就会有更多的明枪暗箭射向李超。
  就连太上皇都说要防着李超,可李世民觉得现在说这些还言之过早。虽然,他也曾有过想让李超去赵国公领的打算,但思来想去,他不是那种短视而小器的君王。
  如果他连一个李超都容不下,又谈何超越秦皇汉武,成就一代伟业呢?
  议事结束。
  李世民留下了长孙无忌。
  “你最近似乎对李超有意见?”
  长孙无忌摇头,“我对李超本人没有意见,只是我看到了一些隐患,就不得不说。不说,就是对陛下不忠。李超确实能力强本事高,但越是这样,越需要小心谨慎使用。李超现在肯定对陛下是忠心耿耿的,但如果给予的权柄过大,这容易让人滋生野心。”
  “臣也是不希望李超走到那一步,许多权臣奸臣逆臣,并不是一开始就想着走到那一步的,只是有了机会,有了权力,慢慢的滋生了野心,然后走到了那一步。”
  李世民叹了一声生。
  “朕能坐上皇位,全靠无忌你和文远,还有玄龄如晦等一起的帮助。现在贞观伊始,内外都还不安宁,这时朕更需要你们的辅佐相助。朕也知道现在对李超的使用,有些不合规矩,但非常之时,也只能行非常之事。等将来朝政局势稳定下来,朕肯定也会慢慢收回李超的一些官职权力,避免出现你说的那种情况。”
  长孙无忌点头,“陛下有如此清醒的认识,臣也就放心多了。其实,臣也非常佩服李超,但有些话当说还是要说,李超这样的人,太有本事,因此才更加得小心。刀越锋利,越好用,但也越容易伤到手,不可不防。”
  “李超这次回来后,朕打赏加封他为太尉,你看如何?”
  长孙无忌惊讶。
  太尉,是大唐三公之首,还在司徒和司空之上。
  三公和三师并列,但开国至今,大唐也只给大臣授过三公之位,却没给臣子授过三师之衔。
  武德朝时,李世民一人兼了三公中的两个,齐王元吉任了一个三公职。
  及至贞观朝,李世民给裴寂司徒,给封伦司空,让这两人成了三公,实际上把武德朝的两位宰相,踢出了政事堂。
  现在皇帝要给李超三公中的太尉衔,长孙无忌也有些摸不清皇帝的用意,李超本来就有太子太师衔,现在晋太尉,荣升三公,这是什么意思呢?
  “朕觉得现在对李超有些功高难赏,李超如今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中书令,朕也不能撤了玄龄或者如晦,给他授中书令或侍中职,思来想去,唯有给他一个太尉,以勉励酬赏!”
  小结:还欠241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