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278节

  相反,如果是一套相对复杂的盐政,那么推广下去也必然是困难重重。
  所以这其实是基于现状、综合考虑的选择。
  顾佐退下之后也没闲着,他寻着合适的时机去了李府一趟。
  李东阳看到他的奏疏也一样是皱眉头,“陛下有意革新本是好事。可开海之事刚刚平息,朝中上下仍有怨气,此时骤而动盐法,是不是略显得急躁?”
  作为阁臣,他考虑的自然是朝堂情绪。
  顾佐是技术性官僚,他已经探明了皇帝的口风,取得了支持,于是更加等不及,“阁老,盐法之坏已深入骨髓,早改一天,则天下百姓俱得其利,晚改一天,则天下百姓俱受其害!这事等不起啊!”
  “老夫不是不要你改,老夫说了,陛下欲革弊政,起新朝之气象,这自然是好事。老夫的意思,你稍等上几个月,也许会更容易些。再有,陛下从未见过盐商,所说的拍卖之法也没有完全说死。可见陛下也有尝试之意。礼卿何不趁此机会详加考证?岂不知越是重大的国政,越要谨慎。”
  “杨应宁在西北之局,是复套成则生,复套败则死。礼卿难道也想让盐法框住你?假若盐法改革不成,你身死事小,朝廷的盐法就此僵化、无人敢动,这才事大。”
  李东阳的话更显一个成熟官僚的稳重,他是提醒顾佐,大事要考察清楚。
  顾佐将此话听了进去,“倒不如,下官去接触接触盐商!”
  李东阳不可置否。
  如果盐法真要改,那确实是个重大之事了。
  第三百一十三章 深化、神奇与海上武装
  对于顾佐来说,他觉得皇帝的改革思路中最为惊艳的是组合式的支付方式,本色还是折色的选择权又重新回到了朝廷手中。
  现在令盐商全部纳粮,会因为粮价不够而使得盐商占到便宜、朝廷有所损失,全部缴银又会使得商屯再也不会如往日一般兴盛。
  如今两种方式结合,战时多要粮食,平时多要银两,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变动,仅从这一点上来说是相当不错的。
  不过李阁老在朝中多年,经验丰富,他讲得也没有错。
  回府以后,顾佐始终难以入眠,脑海中不断谋划盐法的方方面面,以至于第二天走在路上还撞到了人。
  到傍晚时,管家递了帖子,说有人拜府,打开一看也是个熟悉的名字了。
  来人正是梅可甲。
  开海合法化以后,他的身份也合法化,所以最近在京师他也进行了不少活动,作为梅记的老板,有一个重要的官员他不得不打好交道,便是少府令。
  少府目前管辖着杭州的一些丝商、布商,本身也开始开展粮商的生意。和梅记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机构。
  而且同在杭州,他们各自管辖之下的一些作坊、商铺都有经营往来,人家还是户部侍郎,怎样都不能忽略。见不见他,那是顾侍郎的事,去不去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二月的京师已然开始转暖,院落里几颗桃树吐了芽,微风徐徐,带些微凉,感觉很好。
  顾佐还是正式的接待了他,
  前几天,皇帝将此人的两个女儿接入了皇宫,真要说起来,这就是国丈。
  顾佐又想起来今天早上上朝时见到的左副都御使章懋,老人家现如今在朝堂上威望高了,因为皇帝听了他的谏言,往宫里接了姑娘。
  说到底,因为圣上太过勤政,据说还没有召过人侍寝,所以官员们多少有些担心,这里头会不会有问题。
  现在此事终于有了结果,章懋怎样也算大功一件。隐隐的,有些人觉得他的地位也要靠近九卿了。
  因为现任左都御史张傅华并不受宠,过不了多久必定是要让出位置。
  反正京里大约也就这些闲言最多,无非就是谁又升官了,谁又受宠了。人事任命勾动人心。
  宅院里,
  顾佐真的看到梅可甲,忽然有些惊讶,因为梅可甲还是身穿麻布,而并非绸缎。
  其实不论是六品功名冠带,还是国丈的身份,梅可甲穿一下绸缎是没有问题的。也不知道正德时的外戚会如何……要是在弘治年间,不要说穿绸缎了,说不准都要封候、封公了。
  而梅可甲对此的回答是:“习惯了。穿了大半辈子的粗布麻衣,要是忽然穿绸缎,反而觉得别扭。”
  “梅公家资丰厚,却能如此节俭实在出人意料。相比起来,我们都要羞愧了。”
  梅可甲是觉得,梅府在京师里的角色一直很微妙,这些年过来,大家都知道他家非常有钱。现如今又和皇帝扯上了亲戚关系。
  一个商人也摇身一变有了官身。
  这其中哪一件都是很容易惹人嫉妒的事。
  如果小小的梅府变成了某种焦点,这在京师之中其实是很危险的,说到底他们还是根基浅薄,万一过于张扬,惹来祸事,那可怎么得了。
  至于说皇帝的圣宠,
  梅可甲又不是小孩子,古往今来多少兴衰事那是看在眼中。当今天子又是一时明君,一旦越线,似魏彬那样的自己人也一样杀。
  “少司徒,朝廷开海以后,梅记计划于今年开春之时起运一批丝绸和瓷器出海,眼下正在筹备船只、清点货物,少司徒掌管少府令,若是有需要可以搭梅记之船出海。”
  官府做生意,总不像是真正的做生意,梅可甲这样友好说到底还是看在他是户部侍郎的份上。
  “这样也好。只是本官还不知今年浙江各地的作坊能有多少丝绸,这几日就下令让他们统计,得了结果之后尽快告知梅公。对了,陛下也令本官设立了一个造船的厂子,梅公似乎也听旨行事,却不知这厂子办得如何?造船工匠可够用?”
  梅可甲早年间就是混迹商场的人,与官员打交道也多,一听这话还如何不明白,“下官那边也还行,若是少司徒有需要,梅记可划两百个工匠。”
  顾佐大喜,“当真?如此甚好!这几月以来,买船的人实在太多,倒是造船的人不够用了!”
  梅可甲微微一笑,“陛下应当是有些度支之才的。造船厂子的事梅记开始得早了,当初应该就是料到有此一天。”
  “梅公如何看陛下的度支之才?”顾佐现在是深埋在搞经济这里面。
  因为朱厚照其实在日常之中也多多少少会透露出一些后世的经济理念。
  譬如说,少府令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及让他督建不夜城。
  皇帝不是守财奴,反而是想办法花钱,但是明显看得出来,皇帝讨厌花了钱没有收益。
  甚至像复套也是,复套盯住的是阴山以南的那块肥沃的土地和草场。
  梅可甲商人出身,与朝廷里那些考虑人事、政治的官员相比,顾佐可能还是更愿意和他交流多一些。
  这一方面是兴趣,另一方面他也是有私心在里面。
  因为他发现这里藏着的东西,其实鲜少有官员察觉,而他越是精通,就越会被皇帝倚为肱股之臣。
  他本身也不是长袖善舞的官员,现在找到了另外一条路,当然是一头扎了进去。
  梅可甲则没想那么多,只是利用他作为商人的本能在替皇帝办事,“下官看来,陛下于金银钱财方面确实常有惊人之语。现如今几年下来,要说理解……下官会觉得是‘营生’二字最为关键。”
  顾佐心中涌出喜意,这与他的感觉不谋而合,不过也没有立时说开,而是接着追问:“何以见得?”
  梅可甲未作他想,说:“浙闽总督王部堂给朝廷上了封奏疏,说开海之后沿海三地的市舶司必定会人员积聚,因而申请拨银修筑城池。陛下同意了,陛下说这样可以雇佣民生艰苦的百姓;其实开海也一样如此,陛下认为浙闽少田多山,所以要开海给百姓别的营生,让尽量多的百姓都能找到一条活路,种地、做工,无论怎样赚足口粮就好。”
  这番话说到了顾佐的心里,他忍不住拱手作揖,“朝中的人都说我善于度支,最能体会圣意。没想到今日和梅公一遇,才有如遇知己的感觉。以往,本官是有这个感觉,但像梅公说得这么明白的,却也没有。”
  “少司徒谦虚了,天下谁不知晓陛下提倡实务,少司徒是陛下最为欣赏的臣子。”
  “那个不提。对了梅公,你可认识什么盐商?”
  “盐商?”梅可甲奇怪,但还是点了点头,“不熟,不过也有能说得上话的。”
  “也是本官近日在瞎想……盐商困于守支,朝廷盐法大坏。所以要是能够将盐场也拍卖给盐商,这样不就不会有守支这一问题了么?”
  顾佐当然不会说着是他和皇帝讨论的结果。
  事情还没定,和皇帝之间的话怎么好轻易说出去?
  但他又想和梅可甲论一论,所以就说成是自己瞎想的,这样是没问题的。因为一个可以穿绸缎而继续穿布衣的人,是不会不谨慎到把户部侍郎涉及盐法的话拿出去乱说的。
  一个细节,足以看懂一个人。
  梅可甲听了这话果然眉头开始发紧,眼神中也满是沉思,先试探着问:“盐业自古以来就是官府专卖,下官虽不懂何为拍卖,但卖掉,是不是有些冒险?”
  “就是在想嘛。办法可行,本官再去找陛下,若是不可能,本官姑妄说之,你且姑妄听之。”
  听了这句话梅可甲还是没全部放下戒心,继续和稀泥说:“请少司徒明示。”
  于是顾佐就将拍卖的含义以及产权与经营权的那一套全部讲给他。
  听完之后梅可甲深受震撼,他心中想,都说顾礼卿是皇帝预定的下一任户部尚书,未来的阁臣备选,可原先看他年纪轻轻似乎比自己还小的样子,多少还有些不信。
  现在听到此人能创造性的想出产权与经营权分开的概念,他忽然觉得以往也是自己看错了。此人的度支之才绝对可以冠绝朝堂。
  “梅公,不知你觉得盐法这样改,孰优孰劣?”
  户部侍郎说的这些都很深刻,梅可甲自然能分辨得出有没有真诚,所以他也认真思虑一番,想了小片刻才回:“少司徒可否先容下官问一句,为何要这样改?”
  “盐法已坏,所以要改。”
  梅可甲紧抿着嘴唇,“且不说朝中反对的声音如何大。光是这样改,盐商就会进而成盐帮。”
  顾佐一愣,“可以见得?”
  “盐业自古以来就是暴利,获此利者很容易聚拢巨财。而经营权期限的设置,又要让盐商将摇钱树让出去,这有谁会愿意?”
  “梅公的意思是他们会从中作梗。”
  “不仅是从中作梗。而是会使用一切方法阻止其他人抢夺自己的盐场。必要时候甚至会诉诸武力。如此一来,一商一帮,相互争斗,为期不远。”
  顾佐颇为认真的点了点头。
  这其中的要点倒是简明,说白了就是商人会帮派化。
  极端的说,旁的人即便拍卖到盐场,有些恶人也要想办法让你赚不到钱。时间一久,盐商就会在争斗、淘汰之中逐渐减少为几家,而这几家必然是实力强大,富可敌国。
  这就有些像是黑社会,而盐就像毒。就是因为这里面的利益实在太大,大到不是一纸条文说你们都守规矩人家就守规矩的。
  顾佐默默的记了下来。
  随后又问:“还有么?”
  “还有,朝廷不再负责盐场生产,而只是固定取得拍卖盐场所得收入之后,很多盐政的官员就不再需要了。大明设有六个盐运司、七个盐课提举司、在各处盐场所设的近两百处盐课司,此外还有数量不等的批验盐引所和巡检司,当然,更不能忘记朝中的巡盐御史,粗算下来说不定得有一千多名官员,这些人要往何处去?”
  在梅可甲看来,所谓改革,最大的阻力就是这个。
  这一千人,可不是一千个平头老百姓,他们都是朝廷命官,盐运司的盐运使是从三品的大员。
  朱元璋对文官苛刻,二品官几乎就是文官的极限,从三品的官可不小啊。
  关键这一千多人还有亲戚朋友,这样一算就是大几千的人可能反对这样改革。
  顾佐当然明白,“可如果不这样改。朝廷去追查守支的原因,各处勋贵、藩王奏乞盐引的实际用途,这样事情反而是更加的复杂。”
  “下官的意思是,若是能安排好这些人的去处,倒也不是不能这样改。”
  顾佐心里想,都是一帮贪官,估计皇帝是不会安排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